首页 / 资讯 / 正文

传承担当 敢为人先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1-10-12

  ——记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

  ◎  韩洪烁

  在能源界,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他出身“名门”,由杰出的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等人组成;他至诚报国,围绕国家能源事业开展教学科研;他紧贴现实,在国家和行业发展中,一直有他的身影……这支团队虽几经坎坷,但一直不忘初心,代代相传,逐渐融“采矿精神”与干事创业品牌为一体,形成了“传承担当、敢为人先”的文化气质。

  这支团队就是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他们彰显着“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风采,团队负责人是该校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陈绍杰,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在陈绍杰的周围,凝聚着17名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们与煤结缘,钟情于流淌的“乌金”,被学界公认为是一个团结的、富有朝气的、有凝聚力的集体。

  “传帮带”里的初心使命

  说起这支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还要从老一辈采矿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故事开始。

  团队年龄最大的宋振骐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历程中,所研究的就是矿山灾害事故的预防控制。

  20世纪60年代末,宋振骐来到山东科技大学任教,但他没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匠,而是定期带学生下矿井劳动实践。哪里有危险,宋振骐就到哪里去学习和锻炼。在他看来,生产一线就是最大的实验室,个人的冒险正是为了千万个矿工今后的安全。

  正是不断在现场的调查研究,使得宋振骐对矿山非常的熟悉,从而提出了“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在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不仅影响了学校采矿学科的发展轨迹,更直接影响着这支团队的精神气质。从那时起,师者和学者的积淀,浸润着一代代“能源人”,成就了如今的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

  陈绍杰介绍说:“矿业学科一直稳若磐石,始终有大师‘传灯’,除了宋振骐院士,还有李白英、蒋国安、史国华、郭惟嘉等一大批老一辈采矿人,他们彰显了对于改革煤矿开采、为祖国能源行业奋斗一生的决心,使矿业学科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国高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最强的学科之一。”

  “十三五”以来,团队在科研和育人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10余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个人荣誉称号50余项,以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煤黑子”的印象,不断书写着动人故事。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老中青三代无一例外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他们立足行业需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一直默默深耕细作着“人才沃土”,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人才。

  近年来,团队不定期组织开展“青春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启动了“星光计划”,组建21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学术沙龙等活动,多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团队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授权专利32项,14支学生团队132名学生奔赴12个省市开展青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知识和技术助力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

  对学生来说,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团队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到采矿一线进行调研锻炼,从实践中了解采矿当前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带着学生到矿上现场实习。团队博士生尹大伟长期在矿井一线研究煤柱稳定性的问题,近四年的实践锻炼让他对矿井的生产工艺了如指掌。2020年,尹大伟的博士毕业论文《顶板—煤柱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同时,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团队教师常常会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搬进课堂,将实例教学、模型教学、启发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这种“实战式”教学也深受学生“追捧”。近年来,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4项。

  为了打造人才培育高地,团队积极与神东煤炭集团、宁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学校主导、地企载体的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树魂立根、建功立业。近五年,新增师生实践实习基地29个,并联合一些行业企业建设了山东省智慧矿山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推动了校—政—企—社联动实践育人。

  在沃土的滋养下,近几年,毕业生涌现出了教育部和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入选者高明涛、“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刘辉、温暖全国矿山的道德楷模侯记川等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矿区“弃山”成“金山”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打响了“绿水青山”保卫战。

  但是,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大型建设利用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成套的技术体系,亟需对矿区环境修复进行科研攻关。陈绍杰带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针对我国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老采矿区的地下岩层进行考察、监测、修复、加固,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修复了矿区环境,塌陷地上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新展现了勃勃生机。

  团队在济南建立了示范工程,首次实现了国内外最高标准大跨度数据中心、20层综合楼等大型建筑群,在多层采空区上的安全修建与运营。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政府的表彰,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该成果已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多地推广应用,建立了多个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示范基地,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效益。

  团队成员谭云亮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长期工作在矿山岩层控制科学研究与教学第一线,他的足迹遍布数百个矿井,与新汶矿业集团共建“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临沂矿业集团共建“深部灾害治理示范中心”,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让矿区的“弃山”变废为宝。

  在了解到很多科研单位缺乏矿山地层沉陷灾害专用实验装备的难题后,团队开展了近半年的现场调研、实验方案设计,自主研制了累积变形加载真三轴实验系统、原生断层采动沉陷灾害模拟实验系统等系列实验装备,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首次提出了充填膏体蠕变宏观硬化,对煤岩与充填体长期强度及蠕变理论进行创新。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实验装备和技术应用到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理工大学、海安达石油仪器有限公司等32所科研院所与高校。

  如今,这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教师团队,紧抓新的机遇,传承创新,砥砺前行,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