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精心呵护黄河下游悬河段湿地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6-07

  ◎  张学庆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由于河床坡度变小,流速急剧缓慢;每年从中游输送下来的泥沙平均约16亿吨,其中大约4 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使河床慢慢高出了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全靠人工大堤约束,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最高的地方在河南省开封市地段,距开封市北10千米处的柳园口,大堤高约15米,而今其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平面7~8米,最高处达10米以上。

  在黄河下游区域,由于悬河特征显著,黄河水持续侧渗补给地下水,在黄河大堤两侧的低洼地、河漫滩周围地带,逐渐形成了常年或季节性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沼泽、水塘等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下游主要有三种湿地类型,分别是黄河河道湿地、背河洼地湿地与引黄形成的人工湿地。

  由于黄河主河道的游荡滚动及汛期漫滩,黄河下游形成了特殊的黄河河道湿地,成为黄河重要的生态资源。黄河下游主河道在两岸大堤的束缚下,河道内形成大面积滩区,滩地分为三级,习惯上称老滩(高滩)、二滩(低滩)和嫩滩,其中老滩地势较高,一般难以被洪水淹没,通常作为农业开发或其他形式的土地利用,大多失去了湿地的基本特征,河道湿地主要分布在主河道、嫩滩及低滩处。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段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湿地的主要分布河段,区域内分布有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下游河道湿地是洪水泥沙的副产品,因黄河水流不断的滚动及洪水期、调水调沙时河水出槽漫滩形成嫩滩、浅滩、低滩、河心滩等典型河道型湿地,湿地随河道变迁而变迁,其形成、发展和萎缩与黄河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息息相关,该类型湿地季节性变化明显,面积与形态不稳定。自2002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受上级水库调水调沙影响,黄河下游流量相对稳定,河道湿地面积与上世纪90年代比得到恢复,并在2015年后基本趋于稳定,变化幅度在1%以内。

  黄河下游另一种湿地资源为背河洼地型湿地,黄河淤积成河床高出地面的地上河之后,河水在高水头压力下,大量补给两岸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形成沿黄河大堤外侧宽1~15公里,易引起内涝和土壤盐渍化的地区,称为黄河背河洼地区。背河洼地型湿地分布在沿黄河大堤两侧,由于黄河决堤冲击、取土培堤和抽沙淤堤,背河洼地一般低于滩地4~5米,局部达到10米,地形的陡降使地下水大面积渗出,最大范围达到距河15千米,形成湿地;黄河背河洼地型湿地分布在西起河南省孟津县,沿黄河大堤一直延伸至山东省利津县。

  在引黄灌区,存在因引黄灌溉而形成的人工湿地,如原阳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在大堤内的嫩滩及二滩上存在大量的鱼塘,以及部分修建的引黄人工湿地公园,也是人工湿地的一部分。黄河下游人工湿地需持续引黄维持生态需水量,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且稻田、鱼塘类人工湿地持续施肥、添加饲料等,对地下水环境具有潜在污染风险。

  在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及两岸湿地曾广泛分布,均为地下水支撑型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沿黄湿地退化消失,生态环境恶化。黄河下游湿地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十年来黄淮海平原地区地下水持续超采,近十年来豫北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达到4米以上,地下水生态效应显著下降,生态需水量增加;由于人类农业活动,滩区农业开发迅猛,湿地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逐渐被旱地及荷塘、鱼塘、稻田等农用湿地所替代,湿地退化现象严重。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在促进黄河下游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黄河不断流、水库的调水调沙和引黄灌区的发展等,促使原有的悬河湿地维持稳定,如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柳园口湿地、新乡国家湿地鸟类保护区等。学者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旅游区总体有利。

  黄河下游悬河段湿地还需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加强对黄河下游的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