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纵贯华北平原的新“母亲河”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6-21

  ◎  郝奇琛 李剑锋 李亚松 张鹏伟 刘春雷

  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南水北调规划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年,全部建成后将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为国家水网的重要部分,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华北平原如何缺水?

  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城市里有自来水,农村随处可以打井取水,看似水资源触手可及,是不是水资源特别丰富呢?恰好相反,华北平原水资源极其短缺。

  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那里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红线,人均水资源甚至比以色列还要低得多。我国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华北“渴”望已久

  据历史地理地质学家考证,古代华北地区湖泊众多,面积广大。然而,随着近代气候变迁,加之过去几十年,城镇快速扩张,工农业迅猛发展,一度让流经华北平原的众多河流,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曾经的“母亲河”已不堪重负。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断流,以至河道干涸,两岸土地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生物种类锐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永定河被喻为北京的母亲河,自1996年以来,实际上已经连续断流了26年之久。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1983年至1988年,连续5年干淀,1997年2004年,连续八年干淀,烟波浩渺的白洋淀,支离破碎,苟延残喘。我们的母亲河在“哭泣”。

  河水不足,用地下水来补。几十年来,地下水已累计超采18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3年的流量,导致地下水位剧烈下降,形成触目惊心的地下水降落大漏斗,地下位埋深最大超过百米。同时,引起了地面沉降、湿地退化、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远水也能解近渴

  北方为干旱所苦,南方为洪涝所累。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规划研究的序幕。

  南水北调分别从我国的西部、中部、东部,以三条线路将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长江与黄河连通起来,跨越崇峻的高山、广袤的平原,经过众多的城市和乡村,让黄河与长江“握手”,让湖北丹江口与北京密云水库“拥抱”。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过45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极大缓解了华北地区的供水缺口。不仅水量大,水质也好。中线工程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供水水质也得到很大改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将有望彻底告别苦咸水的困扰。

  南水北调已成为华北地区新的“母亲河”。

  华北平原重现生机活力

  南水北调随着调水量的增加,已成为奔涌不息的绿色生命线,正源源不断地下渗储存在广阔的地下空间,变为地下水而成为战略储备资源,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饮用水源,也作为生态补水水源,滋养着干涸的华北大地。

  2018年开始,在滹沱河、滏阳河等主要河湖开展了生态补水。南水北调中线已累计向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断流已久的河流,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景。

  河湖生态逐渐复苏,地下水位也稳步回升。通过生态补水、水源置换等综合措施,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总体实现止跌回升,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回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上升4.65米。其中,北京地区地下位回升最为显著,连续六年止跌回升,累计回升9.36米。2021年,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回升至20年来最高。加之当年降水丰沛,直接促使京郊山涧81处泉眼复涌,展现勃勃生机。

  自2018年以来,滹沱河累计补水14.3亿立方米,断流多年的滹沱河,恢复滔滔百里的美景。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显著回升,最大升幅超1.9米,生态回补效果非常明显。

  如何守护好新的“母亲河”?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华北地区有了新的“母亲河”,以后将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万物生灵被哺育的同时,我们更要守护好她。

  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的指导下,我们要强化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联合调配,利用南水,持续推进河湖生态补水,适时开展地下水战略储备,推动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让我们共同抒写新时代的治水科技和生态奇迹,守护好新的“母亲河”。

  (作者单位: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福建省水循环与生态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