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国百家地质队风采展 | 守护好出江入海的生态屏障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4-08

  江苏省环境地质队持续推进南通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守护好出江入海的生态屏障

  ◎ 钱景 赵婧 郭华 王楠

  近10年来,江苏省环境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江苏省环境地质队”)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契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精准对接地方需求,扎实履行国家公益性地质职能,深耕城市地质调查领域,着力推进地质工作成果的转化应用,持续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进行了先行示范和有益探索。

  深耕主业 夯实发展根基

  2016年11月29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拉开了南通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序幕。2024年12月,江苏省环境地质队作为该项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整个南通市区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该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际运用性、操作性为落脚点,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多学科交叉及多种方法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完成南通地区“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对提升南通市的经济社会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城镇规划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实现空间转型升级和集约、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守好出江入海的生态屏障、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队实施的全部项目从过程到总体报告均获评优秀等级,其中“南通市城市地质调查”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通海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通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问题研究”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引领 工作成效显著

  江苏省环境地质队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组织实施力度。该队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和项目组,按责任清单模式建立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项目特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项目顺利开展;强化细化创新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实行菜单式定制方案,多次与南通市政府发改委、规划、建设、水利等部门联动,与地方需求无缝对接,确保项目成果。

  创新科学技术,凸显专业研究水平。该队创新性地开展了地下水-地下空间开发相互影响研究,解除了地铁运营的安全隐患;首次基于气象条件及地质性状,构建了海绵城市降雨入渗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了建筑荷载、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变参数数学模型,提出了地面沉降防控措施,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首次构建了适合长江三角洲高砂土平原区城市的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填补了江苏省空白。

  创新表达方式,强化科技成果应用。该队针对南通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搭建了7个示范平台:围绕助力蓝天保卫战,建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示范平台,对地下咸水的新能源开发及合理利用提出新方向;针对城市内涝顽疾,建设海绵城市ASR系统建设示范场,建立了低影响开发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体系;针对土壤污染修复需求,分别建立污染调查技术方法和修复技术示范平台,验证了多种场地调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协同效果,归纳总结出适宜南通高水位砂性土地区“两个阶段、三步走”的污染场地调查程序;针对“五山”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典型地质灾害应急变形监测示范平台,对区内发育的浅表滑坡地质灾害开展应急变形自动监测,保障城市安全;针对区域内普遍存在的潜水含水层咸水问题,从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建立咸水淡化示范场地,查明淡水层和咸水层的空间分布、咸淡水交替变化影响范围,揭示地下水水质的演化过程,评价区域咸、淡水资源量情况,对于研究区咸水的整体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及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了通州区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系统查明了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为通州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联合攻关 为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江苏省环境地质队在多要素系统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大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4篇SCI论文、22篇核心期刊论文、5个发明专利、18个实用新型专利、7个软件著作权等,并且收获一大批重要数据成果,为南通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该队探明城市地质资源承载力,畅通绿色发展通道。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采资源量合标准煤617.4万吨,相当于4个10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的年用煤量,为促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了关键地质支撑;南通市主城区范围内地表30米以浅范围内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地下空间估算为165亿立方米,可置换地表土地面积98万亩,为南通市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及创新地下空间出让方式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供饮用的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43亿立方米/年,相当于16个南通市星湖、云湖的有效库容量,可解决突发重大污染事件下约371万人的基本生活用水问题,为保障南通市用水提供了安全经济有效的途径;优质农田面积为114812平方公顷,相当于95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提升了耕地质量的管护层次,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耕地管理从传统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化的转变。

  江苏省环境地质队构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一张图”。首次针对通州区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价工作,从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地面塌陷和经济社会易损性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系统查明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以及特殊类土发育、地面沉降现状和地面塌陷影响因素等地质安全风险主控或关键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综合评价通州区城市发展的地质安全风险状况,提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建设方案和对策建议。

  该队还提交了城市地质信息系统,打开智慧城市窗口。自主研发的南通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能有效实现海量地质信息的存储、管理、技术集成和实时更新,实现一、二、三维一体化展示及决策辅助,研发了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信息自动提取模块,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建设用地城市地质信息分析报告,实现在提供建设用地的同时,提供有效地质信息,可持续为地方政府国土空间管控提供重要依据,助力“数字南通”“智慧南通”建设。

  未来,江苏省环境地质队将持续扎根地方,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履行公益职能,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更多实践路径,以更多的工作成果搭建起城市地质工作与政府、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地质保障。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