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矿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 单湉艺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这无疑凸显了劳动教育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作用,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地矿院校依托自身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属性,始终将劳动教育视作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举措,并且全方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环节。笔者认为,新时代,地矿院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需从以下四个维度深入推进。
树立正确观念,引领劳动教育方向
劳动堪称人类诞生与发展的基石,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十字路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从而对劳动满怀热忱与敬意;在劳动过程中,始终秉持“敬业、勤奋、踏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收获劳动成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矿院校应当以劳动教育课程为坚实基础,大力强化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联动效应,同时紧密结合专业课程,通过构建多维度的互动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地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
一方面,地矿院校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精心打造一支由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且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地矿院校还应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例如,课程内容设置巧妙融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及其发展路径,进而为培育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地矿人才筑牢根基。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对于思政课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独特的思政属性。地矿院校应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系统优化。以思政课程为依托,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坚定秉持“思政 + 劳动”的创新导向,全力推动二者在各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全新的育人格局。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巧妙融入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持续不断地教育引导,使“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理念深植学生心中。
此外,地矿院校应紧密结合课程特性及蕴含的价值观念,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潜藏的思政元素,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巧妙融入《地质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同时借助地矿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生动形象地阐释劳动价值观。
地矿类专业师生野外实习。山河网络工作室 供图
培育劳动品格,端正学生价值取向
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教育在理论认知、价值追求、劳动状态以及行为实践等多个维度的核心内容。其内涵集中表现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在实际行动中则具体外化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地矿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创新举措,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的强大力量。例如,邀请行业内的劳模走进校园,举办生动鲜活的劳模事迹宣讲会,开展巡回展览等,并整合这些宝贵资源,构建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在地矿行业,劳模精神生动体现在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争创一流的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等方面,这些精神品质激励着学生在未来投身地质行业攀登高峰。
同时,地矿院校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心构建了“理论-实训-竞赛”三维实践教学体系,极具特色与示范价值。该校地质工程专业开设了“岩心编录工作坊”,要求学生在连续72小时内以毫米级的精度标准完成千米级岩心的精准描述,这种严格训练正是工匠精神的专业体现。
此外,地矿院校还应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执着追求科学真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科研项目,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精心培育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家精神,并结合地矿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讲述地矿专家们攻克技术难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为地矿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开展实践育人,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劳动教育实践作为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地矿院校应立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深度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增设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开展地质实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地质现象,掌握地质勘查的基本技能;开展矿山模拟实践,让学生体验矿山开采、运营等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同时感悟劳动所蕴含的价值。另一方面,地矿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地质勘探实习、矿山企业实践、资源调查等校外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认识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为未来顺利步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地矿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地矿院校要协同相关部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例如,举办“绿色矿山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送服务下乡活动,运用专业技能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地矿院校大力倡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价值。
最后,地矿院校要着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表现给予学分认定与相应奖励。同时,地矿院校还可将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积极性,确保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取得扎实有效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