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复杂地形下设备运输难题
破解复杂地形下设备运输难题
——江西省地质局三队探矿工程研究院应用重载无人机实施铜钨矿项目纪实
◎ 廖柳 黄振可
在江西省靖安县九岭山脉腹地,一场颠覆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革命正在上演。由江西省地质局第三大队探矿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探工院”)承担的2025年度省级财政出资项目——靖安县静里铜钨多金属矿普查钻探施工,通过创新应用重载无人机运输系统,成功破解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设备运输难题,为新时代绿色勘探树立了行业标杆。
野外无人机勘查。 廖柳/供图
困局:绿色勘探遭遇现实困境
“老陈,这雨再下下去,咱们的工期就全泡汤了!”技术员小黄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看着泥泞山路上蹒跚前行的搬运队伍说道。
队伍里几个汉子正用履带车推着泛着油光的柴油机组件,登山靴在湿滑的页岩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绿色勘探,是探工院一以贯之的理念。项目伊始,探工院便迅速行动,向靖安县林业局报备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项目施工的合法合规,每一步都走在绿色环保的前列。
勘探过程中,该院始终秉持“最少干扰,最大保护”的原则,采用人工修路、平机台的作业方式。山地施工结束后,该院立即组织12名施工人员与钻探设备于2025年2月19日抵达项目部。
钻孔所在地地形险峻,加之降雨,道路泥泞,设备搬运缓慢。为解决这一难题,探工院使用便携式全液压岩心钻机进行施工。这样的模块化钻机,搬运起来更方便了。即便如此,设备搬运仍然成为了项目实施的瓶颈问题。为了安全起见,每次都是等无雨或者雨小一点才搬运,直到3月4日,两台钻机才正式开孔,大量时间用在了设备搬运上。
破局:无人机改写运输“方程式”
“无人机准备完毕,请求起飞!”无人机操作手小刘紧握遥控器,拇指悬在红色启动键上。指挥员黄茂军透过防风镜凝视着悬停在空中的钢铁巨兽,机腹下的碳纤维吊具在晨雾中泛着冷光,“注意树冠间隙,保持20米安全高度,批准起飞!”
2025年3月6日清晨,九岭山脉笼罩在乳白色晨雾中。Y-240KG型重载无人机16个旋翼卷起的气流将冷杉针叶吹得簌簌作响,吊挂着首批钻杆的无人机如同精准的空中吊车,在飞手操控下以6米/秒的速度向海拔1276米的机台攀升。
此次任务中使用的Y-240KG型号重载无人机,展现了强大的性能。由于起点和终点中间隔山,为避免无人机信号遮挡,他们采用双飞手模式,即起终点各有一名飞手轮流控制飞机并配备对讲机以便随时沟通。当无人机翻越山脊时,接力的飞手老周立即通过对讲机向指挥员请求接管控制权。随着“咔嗒”一声脆响,首批150公斤钻杆精准落在机台的红漆定位圈内,整个过程误差不超过5厘米。
3次吊运作业中,最惊险的当属第3次运输170公斤泥浆泵组件。当时突然增强的侧风让无人机出现15度倾斜,小刘手指在阻尼旋钮上细微调整,“启动矢量推进补偿,优先保障负载稳定!”经过45秒惊心动魄的操控,无人机终于稳住姿态,最终将设备平稳送达。
蝶变:智慧勘探体系展翅高飞
当最后一组金刚石钻头安全着陆时,现场发出热烈欢呼。老陈抚摸着尚有温热的无人机起落架不由感叹:“这家伙25分钟干的活,抵得上我们20个人折腾3天!”正在检查设备的钻探班长陈小平接话,“关键是再也不用人装车卸车、推着履带车走陡峭的山路了,上次老刘差点滑一跤,履带车都差点翻掉了。”
重载无人机的成功应用,不仅标志着探工院在复杂地形下设备运输难题的突破,更预示了地质勘探领域智慧化转型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是运输工具的革命,更是勘探思维的质变。”在当晚的项目总结会上,技术员小黄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运输轨迹数据说道,“未来我们要把AI路径规划、地磁导航这些技术都整合进来,让无人机真正成为勘探队的‘空中机械骡’。”
随着最后一批岩心样本通过无人机运抵实验室,九岭山脉的密林深处,新时代江西地质人正在用科技之翼冲破自然屏障。这场发生在赣西北群山中的智慧勘探革命,正以螺旋桨的轰鸣声,奏响着地质勘查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