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厅局长话找矿 | 以重要矿产增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4-14

  ◎  河南省地质局党组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地质系统围绕能源原材料矿产安全保供,在金矿、银矿、钼矿、萤石矿等战略性矿产勘查上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合作,在三门峡探明亿吨级大油田,实现了国内中小盆地找油的新突破。今年以来,统筹找矿力量,协调资源要素,在省内、省外、国外同步开展地质找矿,为保障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尽责任、作贡献。

  深耕省内找矿,服务保障优势矿产增储上产。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地质及关联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4,对全省及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河南省实施“7+28”产业链群建设资源保障课题研究发现,在27种基础支撑矿产资源中,省内优势矿产为钨钼矿、铝土矿、煤炭、金矿、银矿、钛矿、镁矿、石墨矿、萤石矿、“三稀”矿产(镓、铌)等12种,省内紧缺矿产为石油、天然气、铁矿、铅锌矿、铜矿、高纯石英、铬矿等15种。河南省遵循“扬优势、补短板”的找矿部署,正在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新一轮找矿突破项目“豫西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调查”的28个子项目,巩固省内陕州-新安铝土矿、桐柏金银矿、豫西地区金多金属矿、豫西南金红石萤石矿等资源基地;推进省级重大项目“河南省三门峡油气资源开发及中小盆地油气资源接续基地建设”;实施“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深部探测与成矿响应”等科研攻关项目,加强关键优势矿产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研究,实现矿产资源全面评价、综合利用。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将推动实施“五个找矿工程”,即清洁能源找矿工程、紧缺矿产找矿工程、优势矿产找矿工程、重要矿集区找矿工程、重要矿山找矿工程,以重要矿产储量增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彰显技术优势,深度融入国内矿业大市场。河南省地质队伍规模大,找矿技术优势明显,曾取得西昆仑铁矿、东戈壁钼矿、阿拉善金矿等有影响力的省外找矿大成果,与新疆、内蒙古、西藏等省区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近年来,河南省地质系统抓住河南省对口援疆的重大机遇,与哈密市政府合作,创新“中央资金+哈密资源+河南队伍”的找矿新模式,以国家确定的天山-北山成矿区带为重点,联合北京大学谋划“新疆哈密北部金铜矿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重大项目,实施“东天山(哈密段)钒钛磁铁矿成矿规律和选区研究”等5个矿产调查项目,开展东戈壁钼矿开发补充勘查、大青山金矿整体勘查等10余个项目,助推哈密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河南省地质系统探索实践的地质援疆模式,受到河南、新疆两省区党委、政府,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已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今后,将依托地质援疆新模式,加强与新疆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新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选战略性矿产调查区域,带动企业投资开展风险勘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推动实现当地资源优势与内地矿产资源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优化海外布局,带动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勘查基地。河南省地勘单位国际合作开发起步早,基础好,成效显著,被河南省政府明确为全省共建“一带一路”资源合作牵头单位。遵循“政府主导、地质先行、企业跟进、合作共赢”的境外资源合作新模式,一方面,着力巩固非洲市场,联手国内知名矿业企业,巩固几内亚铝土矿勘查基地、坦桑尼亚金矿及石墨矿勘查基地,发挥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坦桑尼亚分中心的作用,深化中国和东非国家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合作。另一方面,优选布局周边合作,响应我国政府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利用中老铁路大通道的便利,开展中老双方在老挝北部三个区域的矿产勘查合作,为当地培养地学人才,带动中方企业在老挝投资稀土、金矿等矿产开发,目前合作推进顺利。此外,推进与中亚、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资源合作,并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合作备忘录。后续的境外矿业合作,将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加快实现找矿新突破,服务中资企业拿矿权、建矿山、早达产,协助加强风险防控和合规布局,提升企业本土化经营能力,促进勘查、开发、贸易、运输等全链条畅通,实现与国内矿产资源的互补,做大境外资源勘查开发板块。

  地质找矿是地质队伍的看家本领,也是地质科技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与自然资源部举行工作会谈,就找准深化省部合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支持河南省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携手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达成共识。河南省地质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地质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以落实省部会谈成果为契机,高质量圆满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多找矿、找大矿,在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中展现地质大省的新担当、新作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