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棘密布”到“智慧通途”
从“荆棘密布”到“智慧通途”
——中煤江苏局铁路勘探项目实现创新与突破纪略
◎ 本报记者 周连荣 程保 通讯员 张亚洲
在工程建设的浩瀚画卷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都是一次对自然与技术的深刻对话。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江苏局勘研院近期实施的铁路勘探项目,正是这样一段从荆棘密布到智慧通途的实践。它不仅是一次对复杂地形的征服,更是一场对传统勘探模式的创新。在这场充满挑战的征程中,项目成员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坚韧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业主的密切协作,书写了创新突破的新篇章。
技术人员利用智慧勘探AI管理系统进行孔位测放作业。 张玉龙 摄
环境技术双考验
该项目位于安徽省境内,地形复杂,密林丛生,交通极为不便。项目组初到现场时,面对的是一片几乎无路可走的荒野。冬日寒风凛冽,在崎岖的山林中跋涉,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受伤,树枝的划痕和石头的擦伤成了每位成员的“家常便饭”。
自然环境的挑战和工作的艰苦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考验来自“AI管理系统”技术层面。这套系统集成了现场视频监控、影像采集、地层信息电子记录、智能放孔、孔位复测、孔深智能识别、试样管理、线上检查验收、统计分析等多项功能,其智能化和复杂性远超传统勘探模式。对于项目组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技术革新。
精益求精勇创新
面对“AI管理系统”的挑战,项目组没有退缩。在项目经理张亚洲和技术负责人赵中才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迅速投入新系统学习。经过认真学习和反复实践,项目组快速掌握了“AI管理系统”操作流程,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多条优化建议。如在智能放孔和孔位复测环节通过参数调整,提高工作效率;在试样管理模块,引入新的数据分类方法,使数据统计精准快速。
该项目所处的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区域内既存在第四系松软覆盖层,又存在坚硬的基岩层。钻探过程中,项目组不断发现岩溶和断层带等特殊构造,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给勘探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新问题,项目组因地制宜作出决策,及时摈弃传统勘探方法,在施工方案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了创新。如通过分层勘探,精准定位,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风险;通过地层信息,动态调整钻探参数,避免设备下沉、塌孔和漏浆的风险;通过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对钻探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团结协作解难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与业主紧密合作,保持高效沟通。业主分享规划,项目组提出技术改进,共同解决了项目中多个技术难题,开放的态度和高效协作模式带来技术突破。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施工前项目组积极与当地居民逐一沟通,耐心解释项目的重大意义,赢得当地居民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经过45个昼夜的不懈努力,该勘探项目成果逐渐显现。项目团队提交的勘察报告详实且精确,为后续项目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煤勘研院在AI智能勘探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