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用绘本讲好地质报国故事
◎ 陈华文 傅晓颖
近年来,绘本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文艺载体,以其独特的图文互动形式,构建起完整的故事逻辑与情感表达体系,得到广泛认可。绘本以图画作为叙事主体,包括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传达隐喻等,文字则高度凝练,与图画相辅相成,呈现引人入胜的故事。优秀的绘本作品不仅是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映照,更能在悄无声息间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今,在国家对资源勘探与生态保护愈发重视的大背景下,地质报国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绘本讲述地质报国的精彩故事,会更深入人心。结合绘本创作实践,笔者就如何利用绘本讲好地质报国故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主题挖掘要深入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其核心魅力都源于深刻的思想主题。对于旨在讲述地质报国故事的绘本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主题的深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地质工作的价值与意义。那么,这种深度究竟源自何处呢?它源自地质工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源自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地质事业的执着与坚毅,源自他们为资源勘探和生态保护默默奉献的每一份努力。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绘本创作应精准把握这一时代趋势,将地质报国的主题全方位融入其中,从多元视角、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与生动展现。
例如,笔者曾带领创作团队,耗时三年创作了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绘本《你好,长江》。长江生态保护是创作的“宝藏”,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者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笔者带领的创作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新时代以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在长江大保护中所展现出的担当与作为,特别设置专门章节,着重描绘地质工作者开展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感人故事。创作团队摒弃了简单的口号式表达和空洞说教,而是借助生动鲜活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将地质工作者为守护长江生态所付出的努力,悄然传递给读者。不断深挖主题,既是文艺作品自身内在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作品立于时代前沿,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立意高远。
题材选择要新颖
题材的挑选,是绘本创作旅程的起点,也是影响作品成败的关键。对于讲述地质报国故事的绘本而言,题材非常丰富,等待着创作者去发现、去挖掘。从崇山峻岭间的地质勘探,到深海之下的资源探寻;从为矿山开发提供科学规划,到助力乡村振兴中地质力量的彰显,地质报国的故事无处不在。
地质工作有着众多新颖且极具价值的题材。2024 年,笔者带领创作团队多次前往湖北石首,深入了解地质工作者围绕当地山、水、田、林、湖、草等创作生态修复的动人故事,并以此为蓝本创作了长篇绘本《大地征程》,以绘本这一文艺形式来呈现生态修复的场景。
地质灾害防治,也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用绘本讲述这一群体的故事,向公众展现地质工作者鲜为人知的一面。针对这一题材,绘本《地质灾害防治与研究纪事》呈现了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专家们开展三峡库区地灾防治与研究工作的故事。作品发表后,不仅受到地质工作者的认可,还获得业界的肯定,2024年获得全国行业好新闻大赛二等奖。
在地质工作中,登山科考也是广受关注的话题。绘本讲述地质工作者登山科考的故事,题材独特,具有“出圈”的潜质。笔者带领创作团队,围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四年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科考故事,创作了绘本《攀登者》,呈现了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险,在高山之巅采集地质标本开展地质测量的场景。笔者创作该绘本时不仅多次采访当事人,还自己体验登山,并反复观看相关视频,在创作前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事实上,若要绘本题材具有深刻内涵,创作者要走进广袤的山河大地,与工作者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真正领悟地质报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之巧妙地融入到绘本。
师生野外实习创作绘本。 山河工作室 供图
讲述故事要有温度
生动感人的故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在讲述地质报国故事时,创作者应当格外关注故事中的核心人物——地质工作者,他们的喜怒哀乐、梦想与追求,以及面对重重困难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无畏勇气,这些都是构成故事的要素。
2021年,笔者带领创作团队创作了长篇绘本《山河作证》,讲述地质报国故事。绘本生动再现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为地质找矿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绘本创作团队精心构思,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教授学者、年轻大学生以及矿山工人等不同角色全部纳入创作,全方位展现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岗位上追逐地质梦的豪情壮志。通过文字与图画相得益彰的叙事手法,让受众深切感受到地质工作者鲜明的时代形象与崇高的精神风采。绘本中一个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故事,激励、感染、影响着广大受众。同时,绘本也表达出地质工作者长期扎根大自然,与山河为伴,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又如,地矿院校每年暑假,都会有大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地质专业实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们同吃、同行、同住,绘本《逐梦山河》细腻描绘了地质专业老师在大自然这个广阔课堂授课时的情景,同时也生动展现了师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绘本巧妙运用饱含温度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画,以图文叙事,受众看后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绘本创作尤其要注重细节的精心刻画,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特定的动作,都能表达地质工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故事生动感人,同时也更能触动受众的内心世界,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塑造典型要有力度
文艺作品成功塑造典型人物或群体,能极大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对于讲述地质报国故事的绘本而言亦是如此。绘本塑造典型时要遵循“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典型人物或群体并非凭空虚构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地质工作的真实原型。创作者要深入开挖其背后的真实故事,提炼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宝贵品质,然后进行加工与升华,使地质工作者既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让典型人物或群体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富有强大的说服力。
在地矿系统中,典型人物与事迹俯拾皆是。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派遣专家学者前往云南省施甸县,全力支持当地化石村的勘察、规划与建设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针对这一题材,绘本《情系山河》塑造了专业素养深厚、业务能力精湛的地质专家群体,通过这一群体让受众了解地质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绘本塑造的典型人物,既可以是平凡的地质工作者,也可以是大名鼎鼎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怎样的典型,作品塑造的典型人物要可亲可信。绘本《地质初心交给祖国》集中描绘了一批地质报国精英,其中有马杏垣、赵鹏大、殷鸿福等院士及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等,人物的艺术再现,在广大地质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共勉。
总之,通过深度开掘主题、精心选择题材、用心讲述故事及巧妙塑造典型,绘本能更好地呈现精彩动人、富有内涵的地质报国故事。当前,运用绘本讲好地质故事,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如绘本人才的培养、地质故事内容的拓展、绘本表现方法的创新、绘本载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地质故事绘本影响力的“出圈”等等,需要深入探索。绘本讲好地质报国故事,只要持之以恒地推进,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服务地质事业和地质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