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附近的地质远征
赤道附近的地质远征
——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塞拉利昂找矿纪实
◎ 吴承东 李启兴 刘浩
在西非那片炽热的红土地上,一支由3名中国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技术人员和20名当地雇员组成的联合勘探队,正迎着热带季风的高温潮湿,穿梭于塞拉利昂的崇山峻岭间,全力破解“非洲地盾”蕴含的成矿密码。他们要在6月雨季来临之前做更多的工作,当下在非洲烈日的“烤”验下他们正在争分夺秒地推进工作。
连续奋战
一锅白粥、几碟咸菜。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茂密的丛林时,队员们已经吃罢这一天中唯一的热餐,整理好行装,出发奔赴工作区域了。
塞拉利昂属热带季风气候,早上湿度计的指针仿佛被定格一般,始终停留在90%的刻度上;到了正午,岩石表面的温度飙升至 62℃。这样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本就令人难以呼吸,更何况还要顶着烈日炙烤进行野外工作。然而,队员们早已习以为常,面对如雨暴汗和从未干透过的衣服,笑称这是“桑拿工作法”。
为抢时间,队员们出去就是一整天。中午饿了就席地而坐,就着矿泉水啃干硬的压缩饼干,其间任凭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悄然浸湿手中展开的图纸。稍微填饱肚子后,他们又迅速投入工作,直至忙碌到暮色将大地完全笼罩,才带着疲惫和满足,收工返回驻地。当夜深人静时,驻地灯火通明,键盘的敲击声与图纸的翻页声相互交织,他们还在整理勘探数据与资料!
上一个春节,由于放不下工作,队员们都没有回家。他们在驻地高高挂起一盏鲜艳的红灯笼,取出最为珍贵的美食———一包速冻饺子,围坐在简易的饭桌前,用炭火炉煮出了一锅充满家乡味道的“年夜饭”。这一晚,手机信号在这片异国他乡时断时续,视频通话中家人的笑脸虽有些模糊,但温馨依旧;黑丝绒般的夜空没有烟花的绚丽绽放,但地质锤敲击岩芯发出的清脆叮当声,以及此起彼伏的“新年快乐”祝福声,共同完成了最别具一格的守岁仪式。
整装出发。吴承东 供图
攻坚克难
塞拉利昂除了气候环境恶劣,工作条件也异常艰苦,特别是要时刻提防蛇蚁蚊虫的“突然袭击”。勘探队的工作区域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样,蛇、蚂蚁、蜜蜂等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如同小山包一般巨大的蚂蚁窝,仅仅看上一眼,就让人心惊胆战。倘若一不小心踏入它们的领地,更会被它们疯狂叮咬,浑身布满又痛又痒的包块。
“外部的困难都还好,最让我们头痛的是当地基础地质资料几乎为零。”自去年12月初抵达塞拉利昂后,勘探队就一切从零开始,经过3个月的艰辛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
面对超过250平方公里陌生且复杂的地质环境,队员们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类似成矿地质背景的文献资料,借助 AI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完成翻译、提炼、研究工作,深入总结出成矿规律,并结合矿区实际地质特征,高效且精准圈定了 3处找矿靶区,为工程布置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
在其中一个靶区内,队员们运用数字化填图系统、智能探矿工程编录制图系统、快速分析仪、高精度定位等先进手段,仅用一个半月的野外时间,便高效完成了5平方公里 1∶2000地质测量、5.5公里 1∶1000剖面测量、槽探3000方(20条)、钻探500米(3孔)的工作量。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发现了5条极具潜力和深入研究价值的金矿脉,并对部分金矿脉进行了钻探验证,槽探、钻探工程见矿率达100%。
这些全新的发现,仿佛打开了塞拉利昂大地深处的宝藏入口,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了关键线索,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认可。
意外收获
在漫漫找矿征程中,无处不在的挑战也让队员们深切体味到了地质探索的未知惊险和团队协作的收获喜悦。
根据团队的精准预测,一处靶区中的一条山沟被锁定为矿脉的潜在位置。然而,当队员们满怀期待地奔赴此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大家心头一紧——这条山沟沟壑纵横交错,地势起伏剧烈。更为棘手的是,沟内常年积水,土地泥泞不堪,一脚踩下去,半条腿都可能深陷其中。这样的地质环境,对于施工槽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果不其然,施工初期,困难便接踵而至。沉重的设备在泥沼中举步维艰,常常深陷其中,动弹不得。每次试图将设备挪动,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导致施工进度严重受阻。看着缓慢的工程进度,队员们不免心中焦虑,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对自身专业判断的坚定信心,让大家迅速达成共识:坚持到底!
在炎炎烈日下,队员们挥汗如雨,身上的汗水与泥沼中的污水交织在一起,却没有一人喊累。经过不懈努力,当槽探挖到4米深时,惊喜终于降临!山沟深处,金矿脉若隐若现!那一刻,所有人都忘记了疲惫,欢呼声响彻山谷。
可随后,新的挑战又出现了。在对槽探进行编录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槽探出现了快速渗水现象。由于水流不断涌入,编录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编录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样品也极有可能被破坏。
时间紧迫,快速分工后,大家便投入紧张有序的工作中。一部分人负责编录,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录下关键信息;另一部分人则负责快速且细致地取样,确保其完整性。最终,在大家的精诚合作下,团队成功取出了珍贵的样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这句名诗在千年后的非洲大陆具象化了。而此次发现的金矿脉更是意义非凡,它使得已发现的主矿脉跨越了沼泽地后再次出现,并预测延长了400多米,直接打破了此前“断矿”的疑虑,为后续找矿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塞拉利昂的高温多雨还在持续,这支联合勘探队的足迹还在非洲大陆上不断延伸。他们跨越山海、顽强拼搏,以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新时代地质人的担当作为,推动湖南地质“助力企业实现精准投资,为非洲资源开发注入新活力,让先进地质理念在非洲生根发芽”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