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地和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开展“根在基层、情系民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10余年,累计服务人数超过10万——
让“人地和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 李 慧
4月20日,经过狂风过境后的北京迎来了万物勃发的谷雨时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正在为即将开展的“根在基层、情系民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做着准备。一张张印有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手册的科普宣传折页被整齐收纳着,一包包关于地下水保护知识的科普图书和矿山生态保护内容的科普光盘被有序打包着……
据了解,自2012年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以“根在基层、情系民生”为主题,先后在云南玉溪、四川乐山、江西赣州、陕西宁强、河北沧州、湖南冷水江、云南怒江、黑龙江黑河等数十个地区开展保护地球资源和地质环境科普宣传活动,以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为契机,广泛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截至目前,该系列科普活动受众总人数累计超过十万人、捐赠图书达数万册,曾荣获2020年“首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已成为自然资源部特色品牌活动。
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志愿团队负责人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地质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在生态脆弱区域或者具有典型地质特点区域开展“三个一”活动进行科普传播。“三个一”,即在当地人口密集区举办一场专题展览、在当地中小学校园开展一场科普报告会以及组织一场与当地青少年互动的科普活动。多年来,通过“三个一”活动的有序开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提升了多个地区普通百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意识。
图为科普活动现场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供图
一场科普报告会——
传播“人地和谐”的科学理念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表示,以科普手段传播“保护地球、人地和谐”理念,一直是该团队进行科普活动的宗旨和不懈努力的目标。
从植被繁茂的海南省琼中县到冰河渐融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十余年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科普足迹已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领域的专家们在科普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从专业的视角向受众解释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学知识。其中既有包含地质美学的地质遗迹内容、探索生命起源的古生物化石知识,也有如何防范地质灾害以及逃生自救的科普常识,还囊括很多有关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内容的新命题,倡导受众在知识的获取中感悟“人地和谐”的科学理念。
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典赞·2023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人物李忠东曾于2017年受邀作为“根在基层、情系民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科普专家进行授课。李忠东为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认识我们的地球,认识我们的家乡》主题科普报告。李忠东介绍说,地质工作者是大地之美的探索者、发现者,地质科普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帮助公众了解壮美地质景观背后的故事。他希望大家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地球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从而更好地探讨人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乐山市学生高雅婷曾在听完李忠东的科普报告后告诉笔者,通过世界地球日的科普报告,她对家乡的自然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后,她将用更科学的视角去发现家乡之美,并守护这份大自然对家乡的馈赠。
在2019年世界地球日期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地学专家在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以“天坑”为主题进行科普报告。学生们通过观看汉中天坑群的科普宣传片、聆听地学专家的科学解读,对汉中天坑群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听完讲座的一位初中生表示,通过专家讲解了解到宁强县禅家岩天坑溶洞是我国北亚热带及其以北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溶洞。因为学习了天坑的地学成因和科学价值,当有机会去探访天坑群时,他会更加有针对性地研学,从而更加具有地质景观保护意识。
一场专题展览——
让“专业”走向普通大众
除了组织主题科普报告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团队还深入地质灾害多发、生态环境脆弱等地区,面向广大群众进行科普展览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在人口密集区域向广大群众发放地质环境科普宣传折页、宣传挂图,向群众讲解关于地质灾害、地下水、地质遗迹、矿山环境、地面沉降等相关科普知识,并在人口稠密位置播放科普宣传片,提高群众对“地质环境”科学知识的认识,引导人们对地球的保护意识,并将这种保护意识传播到更宽更广的范围。据了解,每年通过科普展览活动可辐射影响受众几千人,通过最朴素直观的方式引导地学科普更广泛地走向群众。
2019年,宁强县一位秦姓退休老人在参观科普展时提到,以前宁强当地人曾偶然间出入过天坑群,虽然感慨于这种特殊地貌的奇特,但不了解其科学成因和学术价值。通过观看汉中天坑群主题科普展,普通群众对身边的瑰丽地学景观有了更多的认知,也形成了初步的地质景观保护意识。
2024年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走进黑龙江省黑河市。据志愿服务团队介绍,黑河是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百年的采金史为黑河留下了辉煌印记。近年来,黑河市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黑河市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母亲广场参观科普展览的市民董先生表示,在黑河举办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修复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对黑河意义非常大,希望更多人了解黑河的采矿历史和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不仅能让黑河市民更科学地了解家乡的生态变化,也能激发更多人对黑河这片黑土地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
图为科普活动现场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供图
一场青少年互动活动——
培植地球保护的未来力量
2021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面沉降防治专家为沧州市中宇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城市不能承受之“重”》的科普讲座。讲座介绍了地面沉降相关知识以及国内外一些城市地面沉降现状。尤其是有关京津冀平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相关内容,启发小学生们对地质环境保护的思考,号召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地下水资源、爱护地球环境,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随后,志愿者带领学生参观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向学生们展示地面沉降监测的专业设备,介绍地面沉降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向学生们科普了近年来地质环境领域针对京津冀平原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手段与科学防治进展。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家乡马边县的大山像三明治一样一层一层地叠加吗?你知道你的家乡在很久以前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恐龙的足印是什么形状吗?你知道恐龙为什么灭绝吗?如果人类不爱护家园,也许有一天也会像恐龙一样”……除了单向的科普形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志愿服务团队还组织一场场互动活动,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知识问答,双向交流、更好地诠释地球故事。
青少年群体通过地质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生活,在地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志愿活动负责人表示,青少年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意识将影响未来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科普互动推动地学知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就是在培植保护地球的未来力量。
多层次、多视角——
创新科普志愿活动新方式
除科普讲座、展览、线下活动外,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普志愿活动还采用“互联网+”形式创新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以网络直播和展播的形式向不同职业、多个地域的人群同时进行科普宣传,号召人们珍爱地球,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受众群体既有偏远山区的学生,也有地勘行业从业者。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下水领域专家程国明凭借在科普传播领域的突出成绩曾获评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多年来,他通过多种传播形式让生态修复专业知识走进普通百姓。他策划创作的《田野碳踪》《湿地碳踪》等10部影视动画类科普作品相继在国内主流媒体播出,共获科普奖11项。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科普宣传活动,在新华网、中国青年网、首都科学讲堂等平台开展生态保护主题讲座,深入中小学、乡村、矿区等基层一线开展科普讲座。程国明表示,创新科普形式,让科学知识以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走进百姓,更广泛范围地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倡导人们以更科学的方式去生活和学习,这就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意义。近年来,程国明已通过近百场次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传递给近900万人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
地质灾害防治系列科普宣传片以小学生达达一家人外出游玩为主线,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了“地灾风险防御指引”“有序撤离指南”“地灾防治新方法”“应急应对实战经验”等,内容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连续三年在“5·12”防灾减灾周期间播出,网络点击量破百万。《科学采矿减灾防灾》地质环境专题片曾于世界地球日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播出,内容包含“地面塌陷的成因”“含水层破坏的成因”“充填开采技术”“土方内排技术”等,科普内容密切关注国内外绿色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新技术,将最新科技成果用科普动画形式进行展现,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中国地质环境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从云南省玉溪市嘎洒镇开始、从只有几个年轻人的青年团队开始、从向嘎洒镇当地居民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开始,这个团队以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知识、传播“人地和谐”理念为任务,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现如今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特殊力量。今后,团队将继续以科普为手段搭建专业技术与民生紧密联系的桥梁,用更多、更专业的方式向更远、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科学的内涵。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