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专题 | 以绿色之名奏响奋进华章

中国矿业报 评论 19小时前

  以绿色之名奏响奋进华章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综述

  ◎  李 平

  树木葱茏、瓜果飘香、锦鲤畅游……漫步在鞍钢矿山生态园,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近年来,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矿业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推动生态向美、产业向绿为总体思路,站在“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在绿色低碳、环境保护的道路上,鞍钢矿业公司成绩斐然,加快构建绿色生产方式,让矿区的天空更湛蓝、山峦更翠绿、水流更清澈,以实际行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矿山,使“绿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美丽鞍钢贡献力量。

  鞍钢矿业生态园花海

  “灰装”变“绿装”

  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中国资源优势显著的钢铁企业。在百年开采历程中,鞍钢矿业公司为共和国钢铁工业输送了大量优质矿石,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排岩场、尾矿库成了矿区独特的“疤痕”。

  鞍钢矿业生活协力中心的第一任经理胡猛,是这些“疤痕”最早的修复者之一。如今,胡猛仍清晰记得站在鞍钢矿业公司首个复垦绿化项目眼前山铁矿修复项目现场时的激动心情:“站在荒山野岭上,我们憧憬着矿山的绿色未来,浑身充满了干劲。”同样记忆深刻的,还有鞍钢资源生产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室生态环境管理员李辉。“我2003年第一次到大孤山铁矿排岩场,那天风特别大。”那些由灰色岩石堆积而成的山头寸草不生,“风一吹,2米外都看不见人,简直就是石头山。”

  无论是胡猛还是李辉,回忆起鞍钢矿业的生态修复之路时都表示,只有亲身站在那片石头山上,才能明白理解绿化复垦的决心,也才能明白为何有人说排岩场复垦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早在绿化复垦初期,鞍钢矿业公司就确立了“建筑复垦、绿化复垦、养殖复垦、矿区美化”多管齐下的工作思路,明确绿化复垦的远景目标是实现矿山绿色化、厂区景观化、植物多样化,最终构建稳定的森林植被系统。为此,公司组建专业团队、购置相关设备,并成立我国铁矿行业首个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在石头缝里栽树谈何容易!排岩场上没土,树木难以成活,我们就把树栽在装满土的柳条筐里;为解决缺水问题,我们把装满水的塑料袋放在树苗旁……”复垦初期,鞍钢矿业公司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课题组成员扎根现场,反复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发出粉尘覆盖剂、柳条筐固坑栽植法、保水保肥树袋种植法、树种优化等科学的绿化复垦方法。同时,通过对地质岩土、土壤条件和气候的综合分析,以及上百次的树种优化实验,确定选用根系发达、耐旱耐贫、固土力强的刺槐作为排岩场的主要种植树种。

  看着一排排小树苗被种下,想象着它们茁壮成长、绿意葱茏的样子,参与种植的职工满心欢喜,早已忘却双手冻得发紫、双脚冻僵的辛苦。时任鞍钢矿业生活协力中心绿化分公司眼前山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的王春成,谈及当初的种植过程,感慨万千:“冬植最为艰苦,我们要在125米高的排岩场上挖坑。排岩场的砂石冻得硬邦邦的,铁锹根本挖不动,只能用手一点点抠,常常累得手掌僵硬,无法动弹。”让王春成感动的是,职工们毫无怨言,大家一心想着借助先进种植技术,来年顺利种下树苗,为矿区播撒希望。

  绿色,在矿山蔓延,也在每个人心中扎根。在职工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下,鞍钢矿业公司的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复垦绿化成活率高达95%,远超国内矿山平均水平。曾经困扰矿山的“植树不见树”难题,已成为历史。

  鞍钢矿业公司在科技助力复垦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在原有种植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铁尾矿(废石)+修复剂+微生物的植物协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构建起矿区生态修复与绿化复垦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固肥、保水、防流失的目标。

  就这样,鞍钢矿业公司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探索出矿区生态建设的新路径。

  公司先后发明土壤重构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重建技术等种植技术,形成铁尾矿+修复剂+微生物生态修复体系,攻克了“植树不见树”这一世界性矿山复垦难题,创造了在石头缝里长树、粉尘堆里开花的奇迹。

  公司发布《鞍钢矿山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规划》和《鞍钢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推进矿区复垦,为尾矿库、排岩场披上“绿装”。

  公司发布两轮三年生态修复规划,对所属矿山进行系统性生态修复。截至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570公顷,矿山“颜值”大幅提升。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5组卫星对比图,展示“中国过去10年变化”,其中就有2013年9月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东山包尾矿库和2022年9月鞍钢矿山生态园的对比。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经过生态修复,昔日的尾矿库已变身成为风光旖旎的多功能生态园。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点赞鞍钢矿山复垦复绿工作,生动展现了鞍钢矿业公司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朝阳中鞍钢矿业生态园

  盐碱地里种庄稼

  十月的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天高地阔,稻浪滚滚。阳光下,金黄的稻田闪耀着金色光芒,呈现出一幅壮美的秋收画卷。

  曾经,这里是“风吹沙土遍地跑,盐碱地上不长草”的景象。

  镇赉县的土壤盐分碱含量超标,这种土地被称为“盐碱地”。盐碱地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被视作“地球癌症”或“地球之癣”。

  盐碱地变“米粮仓”,是人类的梦想,也是全球性难题。自2014年起,鞍钢矿业公司在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不断实践,为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鞍钢矿业方案”。

  生态建设,潜移默化。

  铁尾砂是鞍钢矿业公司的副产品,以粉、砂粒为主,二氧化硅含量超70%。它能有效增强土壤透水、透气性,改善盐碱土质地结构,实现快速脱盐降碱,且无毒无害、无污染。用铁尾砂改良盐碱土,既能提升土壤质量和安全性,又能为作物提供矿质养分。2014年,鞍钢矿业公司成立生态修复及土壤改良研究中心,组建了以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汇聚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领域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铁尾砂改良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集中力量攻克盐碱地改良的关键问题。

  多年来,团队成功研发多项改良效果显著的专属改良剂产品,提升了矿山固废资源化利用以及盐碱地改良领域的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团队突破传统盐碱地改良模式,研发铁尾矿防返盐碱技术,建立铁尾矿加工生产基地,依据待改良盐碱土的理化检测指标,生产改良用铁尾矿产品;根据盐碱地特征和离子含量,采用自主研发的离子置换剂,实现快速洗盐降碱;创建“1+N”改良盐碱地技术体系,通过“铁尾矿+专用调理剂+有机肥+生物肥(菌剂)+铁尾矿长效硅磷肥”等组合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将重度盐碱荒地改良为中、高产良田。

  十年磨一剑,鞍钢矿业公司成功唤醒了“沉睡”的盐碱地。

  截至目前,鞍钢矿业公司在吉林省白城市和河北省海兴县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与推广应用,已改良盐碱地991亩,种植面积达991亩,预计到2025年,改良种植至1027.7亩。改良盐碱地生产的大米符合国家绿色AA食品大米标准。

  由鞍钢矿业公司牵头制定的《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第1部分:铁尾砂改良》国家标准获批通过,这标志着鞍钢在盐碱地改良领域走在了央企前列。

  鞍钢矿业公司已形成完善的铁尾矿改良盐碱地技术和管理优势,建立起行业领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和标准体系,构建了可复制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和“1+1”土地改良技术模式,具备土壤检测分析、种苗基地、现场施工一体化的生态修复专业化管理能力,实现了智慧农业的探索和技术储备。

  未来,鞍钢矿业公司还将推出铁尾砂固废生态土壤制备技术,目前该技术已试验成功,有望为废固利用和盐碱地改良带来新突破。

  盐碱地的生态改良,让鞍钢矿业公司绿色生态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鞍钢矿业生态园的向日葵

  绿色发展回馈矿山

  近年来,鞍钢矿业公司将企业发展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紧密结合,用绿色发展回馈矿山。

  “你们瞧瞧,咱们这厂区跟以前印象中的大不一样了吧?又干净又漂亮。”在鞍钢矿业关宝山公司,职工们满脸自豪。如今的矿区,已然旧貌换新颜。

  众所周知,鞍钢矿业公司拥有国内90%的含铁量仅30%的贫铁矿。如何在开发这片贫铁矿时,既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又满足绿色发展要求,成为鞍钢矿业公司近年来必须面对的难题。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路”,这是鞍钢矿业公司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破解贫铁矿大规模高效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的答案。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如今的矿区天蓝、地绿、水碧,走进矿山,仿佛踏入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鞍钢矿业公司确立节能清洁生产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创新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于建设绿色低碳矿山企业。

  公司将“矿山绿色化”纳入总体发展规划,确立“污染防治源头化、资源利用无废化、能源消耗低碳化、矿区环境和谐化”的“四化”总体目标。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力打造环保、低碳、和谐的绿色矿山,实现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发展”的转变。

  推进自主创新,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鞍钢矿业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建设绿色低碳企业的关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开采过程中矿石、岩石、尾矿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绿色低碳,以及污染物的超低排放。

  创新工艺流程,开展地下采选一体化、大型铁矿床自然崩落等无废无扰动开采工艺研究,研发出先进的绿色智能、无废无扰动全地下开发模式,从工艺源头消除污染源,为全球贫铁矿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选矿工序,实施高压辊磨湿式预选、半自磨湿式预选等工艺,提前抛尾提取中砂用于销售,降低选矿在线处理量,减少尾矿产生量。通过在线尾矿筛分,将大粒级尾矿作为建筑用砂销售,进一步减少尾矿量。开展难选矿技术攻关,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提铁降硅”技术,成功获得品位67.5%以上的铁精矿。综合考量地质品位、采出品位、入选品位、精矿品位、入炉品位,进行全系统联动优化,创建“五品联动”矿冶系统工程理论及模式,实现贫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和工程化实施的重大突破,解决贫铁矿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开发的难题,达成整体联动、系统优化。

  从源头到末端,鞍钢矿业公司全流链系统谋划,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赶上了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鞍钢矿业关宝山绿化复垦基地

  向“绿”而行 未来可期

  阳光下,鞍钢矿业公司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东鞍山铁矿光伏发电项目的玻璃板熠熠生辉。该项目总发电量20192万度,不仅为鞍钢矿业公司及周边企业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69吨、粉尘排放量0.13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670吨。

  如今,厂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公司荣获“全国践行生态文明优秀企业”等称号,基层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鞍钢矿业公司深耕绿色发展,成绩亮眼。

  近年来,鞍钢矿业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锚定一流生态建设目标,秉持“向绿而变”的发展理念,借助智慧赋能,实现低碳运行。通过布局新能源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风光发电项目,打造绿电生产应用产业基地,开启了深刻而精彩的绿色发展变革。

  公司编制《鞍钢矿业公司新能源发展规划》,对清洁能源项目开发、零碳园区、新型储能、绿色矿山等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谋划绿色发展新篇章。

  公司发行我国铁矿行业首单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环保设施及技术提质改造,助力践行“双碳”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公司利用矿山排土场、尾矿库等土地和空间资源,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全力实施可再生能源项目,加快向世界一流资源开发企业迈进。

  鞍钢矿业晨曦中的生态园鸟瞰图

  未来,鞍钢矿业公司将持续探索多维度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开展“光伏+”生态修复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构建风光柴储微网等技术研究,推动光伏发电与建筑节能、生态修复协同发展,建立矿山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综合优化配置方案,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能力,通过“新能源+储能”的优化组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让清洁能源工程从“盆景”变为“风景”。

  绿水青山常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踏上新征程,鞍钢矿业公司将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增添绿色元素,描绘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让绿水青山成为鞍钢矿业公司发展的永恒优势,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本版图片由姜礼明提供)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