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 矿业权市场活跃传递出哪些信号?
◎ 本报记者 颜桉
去年以来,国内矿业权市场持续向好,究竟传递出哪些深层信号?这背后涌动着政策革新、技术突破、经济转型的多重浪潮,预示着我国矿业领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矿业权市场活跃度创历史新高。自然资源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立采矿权202个,采矿许可证证载生产规模(拟建设规模)1.98亿吨/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证载生产规模共计213.49亿吨/年,相比2024年年底增加1.1%。这组数据折射出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强劲,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从区域分布看,新增采矿权呈现“东扩西进”态势,东部地区聚焦找矿与地热开发,西部资源大省则加速优势矿产的规模化开采。
改革构筑矿业权市场发展新基石。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将“竞争性出让”上升为法律,要求矿业权原则上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严格控制协议出让,旨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公平竞争。为推进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矿业权市场,自然资源部从规范矿业权出让条件设置、严格矿业权出让权限管理、加强矿业权出让交易监测三方面,推动建立矿业权市场化交易长效机制。种种举措都直击矿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促进资源高效开发。2025年一季度,辽宁省通过网上挂牌出让29宗矿业权,总成交价8.8亿元,其中阜蒙县查马屯铁矿项目历经196轮竞价,溢价率达320%,创下单宗探矿权出让价格新纪录。
技术革命重塑矿业权市场交易新生态。中国矿业联合会透露,2025(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打造矿业权二级市场转让交易平台。该平台将展示矿业权转让项目信息,构建规范透明、公开公正的交易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同时,大会还将强化与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引入矿业装备物资全链条交易,融合“互联网+矿业”创新模式,搭建一站式、高效率的综合性交易平台,推动矿产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矿业权二级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湖南省推出的“不打烊的矿业权超市”具有示范意义,该“超市”将矿业权交易与传统超市理念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矿业权出让信息集中发布、政策咨询、供需对接等全流程功能,且所有矿业权均标注“商品详情”,地理位置、面积、矿种、以往地质工作、资源潜力分析等信息一目了然,并配套矿区实景视频。
区域经济转型催生矿业权市场新热潮。矿业权市场的繁荣是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多个资源大省通过大规模矿业权出让激活区域经济。福建省打破近15年金属矿探矿权出让僵局,2025年首次推出2个优质金属矿探矿权;甘肃省集中出让48宗矿业权,成交总价9.09亿元,实现矿业权出让“开门红”;山东省挂牌13个地热探矿权,布局清洁能源新赛道。新疆阿勒泰地区更是计划出让145个矿业权,其中一类矿业权40个、二类矿业权82个、三类矿业权23个,包括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玄武岩、建筑用石矿等当地优势矿种。这些举措不仅激活了沉睡资源,更带动形成了全产业链集群,促进区域优势矿产资源的有效转化。
服务创新打造要素配置新引擎。安徽省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监督”的“净矿”出让机制,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内蒙古开展加强矿业权审批管理业务培训,规范矿业权审批登记管理工作,提升了全区自然资源系统矿业权管理工作水平;湖南省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开展找矿区块优选、深化矿业权出让登记审批改革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程序、精简资料,实现矿业权出让登记省市县并联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实施矿业权登记“三级联审”机制,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同步会审,提供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各省、市、区持续优化矿业权服务生态,为市场繁荣注入强劲动能。
矿业权市场的活跃绝非偶然,这是新一轮变革的结果,是“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转型的映射。随着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技术创新的加速突破、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我国矿业权市场将迎来历史性跃迁,一个现代化矿业权市场正在加速成型。
评论
已有条评论